第三百六十五章 急功近利[2/2页]
显然,“阿拉斯加”级的主炮肯定不是完美的,总会有一些问题。
随后,美军在使用中就发现,MK6型十二英寸舰炮的身管质量依然不过关,在全装药发射穿甲弹的时候,烧蚀得非常严重,寿命在三百发以内,比设计要求达到的一千发相差得很远。此外,还存在散热的问题,即在全装发射的时候,持续射速只能达到每分钟一发,而设计要求是每分钟三发。最严重的问题在药室的容量上,即受药室容量现实,无法把新式穿甲弹的性能全部发挥出来。
除了主炮,“阿拉斯加”级的副炮与高射炮也是问题重重。
最初的时候,美国海军希望为“阿拉斯加”级配备最新式的三英寸高射炮,填补五英寸高射炮与四十毫米高射炮之间的空白。可惜的是,在“阿拉斯加”号与“关岛”号建成的时候,这种具有重大价值的中等口径高射炮并没有研制成功,离量产的距离更远,也就没有能够用上。结果就是,“阿拉斯加”级的主要高射炮依然是MK12型五英寸高平两用炮、四十毫米博福斯高射炮、以及二十毫米厄利空机关炮。
当然,这三种高射炮都非常成熟可靠,而且在实战中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问题是,实战还证明了一点,在大口径高射炮与四十毫米高射炮之间,存在着很大一块火力空白,而填补这块空白的就是中等口径高射炮。为此,中国海军在德军八十八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八十毫米高射炮。
显然,中等口径高射炮的确实,极大的降低了“阿拉斯加”级的防空作战能力。
要知道,在“阿拉斯加”级服役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八十毫米高射炮已经开始量产,并且加装到了所有防空战舰上。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专门为八十毫米高射炮研制的电磁感应近炸炮弹也已经开始生产,在一九四四年初就已经下放到部队,舰队的防空作战能力空前提高。
当然,“阿拉斯加”级的防空能力,最大的问题还是在高射炮的配制上。
在中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上,大口径高射炮的数量都不低于十六门,即每侧至少有八门。可以说,这是最低标准了。主要就是,在进行远程拦截的时候,至少需要两座炮塔的四门大口径高射炮同时射击一个目标,才能形成较密的弹幕,达到驱散敌机机群的目的。根据中国海军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防空战舰在作战时,其一侧来袭敌机机群的数量往往在两批以上。也就是说,至少需要两个大口径高射炮组,才能够应付一个方向上同时到来的威胁。
低于这个数量的话,大口径高射炮的价值就将大打折扣。
在“阿拉斯加”级上,大口径高射炮总共只有十二门,即每侧只有三座双联装炮塔,也就只能同时拦截一批敌机。换句话说,如果有两批敌机从一侧进入,而且角度不一样,就无法同时进行拦截。
没有大口径高射炮的远程拦截,舰队防空效率将大幅度降低。
实战早就证明,如果攻击机群在进入过程中没有受到干扰,那么攻击敌舰的成功率要比受到干扰高出好几倍。绝大部分情况下,受到机群集中攻击的战舰,都不可能用中小口径高射炮击落所有敌机。
显然,“阿拉斯加”级的大口径高射炮严重不足。
当然,美军不是不知道这一点,而是希望用中等口径高射炮、加上配备了电磁感应近炸引信的炮弹来弥补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也确实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中国海军在战争后期就逐步降低了(书书屋最快更新)对大口径高射炮的需求,防空主力成为了配备了电磁感应近炸炮弹的中等口径高射炮。
问题是,美军的中等口径高射炮还没有研制成功,电磁感应近炸引信也只用在了大口径高射炮炮弹上。
这个缺陷,将使“阿拉斯加”级,以及美国海军在随后的战斗中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然,这还不是所有问题。
在对海火力上,“阿拉斯加”级也有缺陷。不是说十二英寸舰炮的威力不够,与中国海军的二百八十毫米舰炮相比,美军的十二英寸舰炮在各项性能上都不差,甚至在炮口动能上还有一些优势。问题是,美国海军在二十多年前就淘汰了所有配备十二英寸舰炮的战舰,也就没有库存的十二英寸炮弹。到参战的时候,美国海军战列舰大多是十六英寸主炮,因此库存弹药也以十六英寸炮弹为主。更要命的是,“阿拉斯加”级开建的时间太晚了,而美军并没有为该级战舰单独研制炮弹。
当时,美军的十二英寸炮弹,大多来自英国。
主要就是,英国有很多库存的十二英寸炮弹还没有使用掉!
显然,这些有着数十年历史的炮弹,即便全面翻新、确保了其可靠性,其威力也远远满足不了作战需求。(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五章 急功近利[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