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一章 货币改革(下)[2/2页]
“仿造?不不不,房大人你多虑了,并不会存在仿造这种可能的。”张楠笑着说道。
“哦?清泉你就这么肯定吗?”李二问道。
“没错,臣就是这么肯定,臣敢问皇上,为什么现在我们用的铜钱外面没有人仿造呢?”张楠看着李二问道。
“因为他们不敢。”李二道。
“没错,就是因为他们不敢,我们的《唐律》明确的规定了,民间是禁止私自铸钱的,如果有人私自铸钱,那就是犯了《唐律》。但是皇上您要注意到一点,是因为《唐律》的原因,所以民间才没有人敢私自的铸钱,但是这并不代表民间没有这个铸钱的技术。”张楠道。
“而且皇上您就真的确定大唐的境内没有假币的流通吗?我想不然吧,这一点皇上您也不敢保证对不对。”张楠笑着说道。
的确,诚如张楠所言,就是连千古一帝李二同志,也不能保证大唐的境内是没有假币流通的,因为相对于纸币来说,铜钱造假会显得更加的容易。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减轻铜钱的重量。
用十枚铜钱的铜水溶出来十二枚铜钱或者是十一枚铜钱是完全行得通的。而且这个重量放到了普通人的手里是根本感觉不出来的。
如果想要造的更像一点,解决重量问题,那就在里面加入更加廉价的金属即可,成本也并不是很高。
西汉初年,货币严重匮乏,汉高祖推行荚钱,名义上重量为十二铢,实际上却只有三铢。在董卓当政时又将五铢钱改成了一铢重,货币一下就贬值了四五倍。民间一些人将十二铢的钱融化了,做成三铢重的荚钱当成十二铢的用,市场上的货币轻重不等、规格不一。
而由于铜产量有限,北宋时期,矿产品的官收价格为:铜每斤约二百文,锡每斤三十五文,铅每斤十八文,可见铜的价格约为锡的六倍,铅的十一倍。
这种造假的例子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面数不胜数,几乎每一个用铜钱作为货币的朝代,都能看到这样的记载,货币造假这个事情除了出台严格的法律,似乎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当然,除过减轻重量和掺杂其他金属之外,宋仁宗时期更是出现了将小钱压扁当大钱使用的案例。
仁宗时边患不断,军费需求浩大,常常是铸大钱,将三个小铜钱铸成一枚价值十个的大钱用,“钱文大乱,物价翔踊,公私患之”。
宋徽宗继位后,为了弥补开支浩大带来的财政赤字,竟然滥发货币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在宋金时期流通的货币中,常常能看见将小平钱碾压面积扩大之后,混入到钱串里冒充大钱的情况。
所以对于大唐来说,张楠不认为大唐在货币管理的地方上相比于其他朝代有什么先进的地方。所以张楠也相信,大唐也是存在假币这个情况的。
第七百六十一章 货币改革(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