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寒门宰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百零八章 抓人[1/2页]

    nbsp;   开春后,临桃已是春暖花开。

    章越,高遵裕同驻临桃城,王韶,蔡延庆,李宪驻通远军,王厚驻会州。

    章越与蔡延庆商议改革军制,率先在熙河路实行将兵法。

    这也是响应朝廷变法的号召,这对于封疆大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

    比如之前青苗法实行时,身为河北转运使的刘庠反对,陕西的王广渊却支持,之后两个人的仕途便是一上一下了。

    推行将兵法,关系到朝廷对地方官员的信任。

    这信任是金,远比你身在什么官位要重要得多了。

    高遵裕即便不同意,但章越,蔡延庆拿出官家和王安石的金字招牌一压,他便无话可说了。

    章越对于将兵法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因为宋军的问题就是兵马很多,但又不能打。

    原先宋军在西北怎么打?

    总管领兵万人,钤辖领五千,都监领三千,有寇则官卑者出。

    这样的结果是遇到敌军主力怎么办,都监的三千人马不就是送吗?

    范仲淹讽刺说,不量贼众则战,而以官之先后而战,实取败之道。

    所以他率先推行将兵法,将一万八千的禁军分置六部。

    将兵法就将兵分至各将率领统练,如此当然章越,高遵裕就成了光杆司令,但将领对部下的训练作战却可以一把抓。

    这将兵法虽是蔡挺提出的,但在王安石却是进行推广,并普及天下诸路。

    但这与免役法,青苗法一样,首倡之权都不是在王安石,而另一个时空历史上,真正全面推广将兵法时,王安石正在罢相之中。

    可是没有王安石,此法也断然不会得到推行。

    将兵法首先解决便是冗兵问题,而当初范仲淹时所言三冗冗兵便是一冗。

    仁宗时天下兵马达到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之众,要知道宋朝开国之初时只用了十九万人就打下江山,如今兵越多越不能打。

    将兵法不仅使用裁撤了大量冗余的宋军,而且还加强了战斗力,在熙宁后期的宋夏之战,经常看见两三千的宋军追着上万人的党项军打的场面。

    省去了大量兵马,对于熙河路来说还有一个好处。因为粮食转运就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进行裁军可以安排余兵授田屯垦,最重要的是减少军粮的负担。

    章越打算将熙河路设为三将。

    第一将为熙河路钤辖景思立率军一万驻临桃,景思立便是泾原路出来的,原先便是蔡挺的部下,他对于将兵法自是驾轻就熟。

    第二将为苗授率军七千驻定西城。苗授是上党人,年少时随胡瑗学习,还曾经进过国子监,不过对方是韩琦一手提拔的。因为国子生这层关系对方与章越也有交情。

    第三将为王君万率军八千驻古渭寨。王君万当初为秦凤路一指挥使,两年前俞龙珂降宋时,下面有一羌酋新罗结不从。

    经略使韩缜让诸将一月内取此人人头。

    王君万装着打猎的样子,逐禽鸟到对方居所,与新罗结同猎。突然间王君万拿去铁鞭将新罗结锤下马,斩其首级回到秦州献给韩缜。

    王君万因此拜阁门祗候。

    王君万跟随王韶战功彪炳,之后攻下临桃城他也是立功最多

    如今王君万被提拔为熙河路第三将。

    身为兵马都总管的高遵裕本以为自己可以统军,结果被将兵法一搞,兵权都被三将分走,手下只剩下几百弱卒。

    而熙河路原先近五万兵马,如此一裁只剩下了两万五千人。

    裁撤之后,新编的宋军以二十五人为队,一百二十五人为阵,两千五百人为将,采用禁军,蕃兵,乡兵混编。

    将兵法第二个好处就是改变了宋军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不能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不好,这与崇文抑武一样,削弱了武将造反的可能,用于承平时候是可以的,此举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

    宋朝一直实行更戍法,禁军轮换调动,基本是三年一调,但将领不随军调动。

    这是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原因。

    好比文官里也没有官员长任,没有一任知州干个十几年的,也是几年就一换。

    此举让宋朝百年来无心腹之患,但也造成了宋军不能打的问题。

    将兵法置将后,就是谁练的兵谁带上阵,让将领们更加注重平日的操练。

    而且重编之后还大大解决了吃空饷的问题。宋朝一个指挥一般只有两百人,甚至一百多人的都有,最不要脸的几十人都行。

    如今没有都,指挥,厢了,一律都是队,阵,将三级。

    依着王韶的办法,本来就要征讨木征了,但是将兵法一实行宋军要进行三个月的整编。按照蔡延庆的意思最少要整编三个月,才能形成战斗力。

    要知五万兵马裁军一半,这可不是说办就办的。

七百零八章 抓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