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627崛起南海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59.第359章 房产开发[1/2页]

    由建设部组织设计、施工的安居房自年初开始修建以来,已经完成了数百套。这其中包括向穿越众内部发售的筒子楼公寓,留守在胜利港的数百名穿越众经过数次摇号选房的活动之后,大多都已经从活动板房分批搬进了新公寓。为了免去不必要的麻烦,成员的福利房都是制式统一的精装修,室内的家具、洁具全部是大批量订制的。楼内实现了热水和电力供应,室内照明都是安装的穿越前购买的LED灯具,这种长寿命灯具足可以用到今后穿越集团有能力自行生产白炽灯的时候。

    尽管这些公寓的内部空间有限,每户不过二十多平的使用面积,热水和电力都是每天限时供应,但却能让成员们重新感受到穿越之前生活在水泥盒子里的那种熟悉的感觉,一户一间的私密性也远远好于之前多人混住的集体宿舍。虽然距离大家所期望的深宅大院的土豪环境还尚有差距,但相比之前住了一年的活动板房,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再说即便是位高权重的执委们也同样都住在这种筒子宿舍楼里,成员们也实在没什么好抱怨的地方。

    房产项目从很早之前就已经在建设部的规划之中了,陶东来作为前房地产开发商,现执委会领导者、建设部一把手,深知满足民众对住房的刚性需求有助于保持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因此他对于房产项目的重视程度也丝毫不亚于军队建设。除了为成员们改善生活环境而修建的福利房之外,陶东来自然也不会放过向普通民众兜售房地产项目的机会。

    执委会在治下地区推行了严格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因此本地归化民基本上不太可能完成自行购地建房,而他们现有的住房也都是属于执委会及下属的各个单位,民众本身并不拥有其产权。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之下,归化民想在这一地区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产,唯一的途径便只有购买官方推出的商业房产。

    建设部在七月的时候就试验性地向本地归化民推出了两栋共计八十户的安居房,立刻便引来了一股抢购风潮。这种针对归化民发售的安居房在外形上看起来跟穿越众的福利房几乎别无二致,同样也是两层小楼,每栋四十户,砖石水泥结构。不过其内部只是福利房的简化版,没有热水、电力之类的供应,没有独立的卫浴空间,没有铺设平整地砖,也没有经过粉刷的墙面,基本就是后世毛坯房的模样。

    但这些对于归化民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没有热水,但大家早就已经习惯了集体澡堂,而且还免费,也没什么不好。没有厕所,屋里放个马桶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至于抽水马桶那种高级货,普通的归化民肯定是用不起的。电力对归化民来说根本就没用,照明也不需电灯,目前归化民的照明设备还是以煤油灯为主,条件好点的能用上玻璃罩的马灯,个别归化民干部甚至有工业部刚刚开始出产,尚处于内部试用状态的电石灯。

    电石灯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玩意儿,简单说就是碳化钙与水反应生成可燃的乙炔气体,依靠乙炔燃烧来发光。这种灯在二十世纪电力资源尚不发达的时候曾经广为使用,旧时人力黄包车上挂着的灯具就是电石灯。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因为其燃烧原理,其火焰颜色变化会提供缺氧警示,也仍在被当作矿灯和探洞者的必备品在继续使用。其发光原理十分简单,制作生铁电石灯的工艺也不算复杂,而目前碳化钙在炼焦过程中已经可以制备出来,原材料也有充足的保障。这玩意儿除了燃烧时会有点异味之外基本没有缺点,但只要室内的通风条件好,这也并非大问题,其照明的亮度完全超过了油灯和蜡烛,工业部下步就打算将此作为民用方向的新产品大量生产,并且作为拳头产品向外出口。

    抛开这些客观条件的差异不论,单单就是能住上与海汉首长们相同的房子,这就足以让归化民们激动了。能够有经济条件申购安居房的基本都是归化民中的干部阶层,而这个阶层作为海汉发展壮大的既得利益者,又经过了长时间的意识灌输和洗脑,几乎都成了海汉文化的死忠分子,将海汉首长们视作了无所不能的存在,并且有意无意地模仿着上司们的生活习惯。

    剪发易服,学一些宣传口号,这些都是很表面化的东西,甚至没有干部的身份也同样也可以模仿,根本不足以体现出差异性和优越感。而这种与上司们一模一样的居所,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条件买到,这才是体制内身份和阶层的象征。如果用海汉首长们的话来说,这才是逼格!住在这种地方,跟住在竹木结构的船型屋完全就是层次不同的两个世界了,以三亚地区目前尚不明显的社会分化状况来看,可以说这安居房就是最直观有效的社会地位象征。

    当然这种房子也并非没有缺点,以中国传统的眼光来看,好歹也得有个院落才像个家的样子,这安居房一户的居住空间也实在太小了一些,如果是两代人,居住就显得有些拥挤,必须要考虑分户了。但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房子的大小,而是在海汉治下地区根本就没有自行建房的选项。

    外来的商户虽然可以圈地建房,可那地皮还是属于执委会,只是以租借的方式使用而已,说得难听点这房子到底是谁的都不太好说。而建设部出售的安居房却是有外来者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产权,可以出让、继承,是实打实的家产,有执委会签名盖章的房产证,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算是一个极为有威信的背书了。

    建设部在发售这批安居房的时候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门槛,那就是对申购房产者的身份有着明确的限制,必须要取得归化民籍贯一年以上,劳工等级不得低于三级的人员,才能有资格申购此次的安居房。这基本就是从官方的角度,对安居房的地位作出了解释——能有申购资格的人,基本都算是本地归化民社会中的上层人士了,这就足以让普通民众感到艳羡了。

    当然想要获得这份固定资产,需要付出的经济费用也并非人人都能够承担得起。或者准确一点说,以归化民的收入水平来看,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一次性付清官方定价的房款。

    建设部给安居房的定价为两百元一户,这个价格如果用来作类比,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崖城的房产价格水平,驻崖办当初买下的院子才花了二百六十两银子,那可是五百多平,七间正房的院子,然而这笔钱在胜利港连两户安居房都买不到,差距甚大。当然即便是有这个财力的归化民,也绝不会把手头的流通券换成银子去崖城买房——就算在那边能买套大点的房子,但几乎不可能找到胜利港这边收入水平的工作,更不可能有“干部”这种非大明体制的官位可做。

    两百元一户,看似不高但也绝对不是一般归化民能随手拿得出来的数目,即便是像于大山、张天贵之类的高级归化民干部,平均月收入也不过在十到十五元之间,再刨去生活开支和日常消费,他们一年的积蓄也很难一次付清房款。

    不过张天贵最终在这次的竞争中战胜了老对手于大山,成为了本地归化民中第一个申购成功的人,而且一次性就买下了两套房。这也得益于他家中丁口够多,五个儿子加上他自己一共六个劳动力,月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

359.第359章 房产开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