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1章 了解加深[2/2页]
张千智连忙应下,心里对这费策贤的好感却是多了一分。这大明使节平日虽然有点不苟言笑,但的确是没什么官架子,对待自己和使馆工地上的施工人员也没有呼来喝去、颐气指使的动作。如今能主动与下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也的确能看出他的品性不错了。
吃过饭之后,费策贤便又要去图书馆,张千智见状就知道他跟其他初次进海汉图书馆开了眼界的人一样,恨不得能待在里面不用出来,从浩瀚如烟的书海中寻找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对于这种心态,张千智是乐见其成的,一是更便于监控目标的动向和企图,二是借此也能进一步地对目标展开心理战,用海汉在知识储备方面的巨大优势来让费策贤的立场慢慢动摇。
当然了,张千智着实也想不到,费策贤如此贪恋图书馆的原因,除了求知欲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弄清海汉与西班牙之间这场潜在的竞争将会如何发展。张千智对于军方的计划也确实知之不详,根本就没把费策贤的动作与海汉策划对付西班牙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
于是一行人又返回图书馆,这次费策贤没有再借阅南海地理方面的文献,而是找了一本海汉简史来看。张千智寻个由头溜出图书馆,在附近找到安全部的接头人,将自己这边的监控情况作了口头汇报,让其先带回安全部备案。张千智现在在安全部里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了,所以手底下也能指挥一些人手,他在执行任务期间看似单独行动,但实际上外围还是有人在与之配合,随时准备接收他的指令。
而费策贤对于自己处于监控之中似乎毫无察觉,他发现大明对海汉所存有的种种疑问,似乎都可以在这个图书馆里找到答案。哪怕他现在所能接触到的文献资料都是最普罗大众的一级,也已经可以解释他心头的一些问题了。
比如关于海汉人由来的说法,朝廷所得到的信息太过驳杂,根本就无从验证其真实性。有说海汉是由东边跨海而来的海外华裔,有说其来自西方万里之外,还有说海汉人是前朝后裔,一直隐蔽在南海某处大岛上等待时机起事。各种说法都有支持者,但也都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属实。
而海汉人自己的解释,无疑是一种相对比较权威的说法了,费策贤看过之后虽然也觉得东海另一面是否存有一个海汉国很难以置信,但这至少是海汉人自己拿出来的解释,肯定要比民间传闻的可信度高得多。
费策贤认为这种说法可信,还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证据。海汉人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便在南海之滨白手起家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果他们只是一群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的海盗、渔民、商人或是流亡贵族,显然都不可能做到这样的成绩,顶多能弄个规模大点自由港罢了,就像曾经在浙江舟山群岛出现过的双屿港那样。
费策贤认为,只有真正治理过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才能如此轻车熟路地在异国他乡重新组织起新的政权。而海汉人在这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本事,无一不在证明他们过去的身份绝非平民百姓。但他所不能确定的是,这群人究竟是他们自己所声称的和平主义者,还是以拓展商贸为借口,实际使用战争手段向外不断扩张的好战分子。
如果是前者,海汉对外战争的频率也未免太频繁了一些,按照这本书上的记录,几乎每过一两年就会有一场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在海外展开,而且对手更换十分频繁,极少有连续两次战事都是同一个对手的时候,这绝对是一个好战的国家才会拥有的表现。
但如果说海汉是好战分子,又偏偏放过了离其最近最易下手的大明和安南,只是在这两国的海岸线上占领了数个港口作为据点,而并没有尝试用武力大举入侵这两个国家。非但如此,海汉甚至还在设法帮助这两个国家训练新式军队,并向其出售武装,提升其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大明这边得到好处的几乎都是地方军阀的私军,但至少这些地方军阀在明面上还是在向朝廷效忠,并没有出现叛乱的兆头。
按照海汉官方的说法,是因为海汉也是汉人政权,与大明同根同宗,所以才希望能够保持兄弟邦交。但费策贤认为这并不是海汉选择和平的全部理由,海汉从大明得到了劳动力、原材料和销售市场,这大概才是海汉愿意跟大明和平相处的主要原因,并且在辽东协议中也有非常露骨的体现。如果大明拒绝向其提供这些条件,那海汉就未必会像现在这样淡定地与大明建交,将争端都放在谈判桌上来解决了。
费策贤并不认为海汉的军力足以灭掉大明,但他也清楚要在南方组织起能与海汉抗衡的武装力量非常困难,要战而胜之更是希望渺茫。否则朝廷也不会眼巴巴地忍了这么些年,早就该点起兵将渡海到琼州岛剿匪了。
海汉简史中对于历年的战事都有记录,虽然不是很详细,但也足以让费策贤在脑子里理出一条海汉发迹的时间线了。海汉的对外扩张几乎都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事,而这次海汉调遣部署在大明海岸线的兵力南下集结,显然行动规模也不会小到哪里去,费策贤也很想知道,待这次的军事行动结束之后,海汉的实际控制地区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只可惜费策贤是个文官,对于军事的了解程度也仅限于从京城出发之前的恶补,实在很难依据现有的信息来分析海汉接下来的战事走向。否则他就应该明白,海汉对西班牙殖民地动手的意义可不仅仅只是为了报复旧怨而已。
第1621章 了解加深[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